少先队活动(课程)指导纲要
(试行,讨论稿)
总 则
少先队活动课程是少先队组织在义务教育阶段1-8年级通过特有的组织形式和活动方式进行的活动课程。为进一步加强少先队学科建设,有效实施少先队活动课程,制定本指导纲要。
一、少先队活动课程的必要性
(一)少先队是中国共产党创立和领导的少年儿童群众组织,是少年儿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学校,是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预备队。少先队教育是党的少年儿童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少先队员正确的政治价值观、形成重要的思想意识和促进身心全面发展,团结、教育、引导少先队员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可靠接班人和合格建设者的过程中,始终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二)学校德育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是课堂教学并渗透在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之中,少先队活动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是开展主题鲜明、丰富多彩的活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和少先队活动课程都具有自主性、实践性、开放性等活动类课程的特征,少先队活动课程以其鲜明的政治属性、独特的组织优势、突出的儿童自主作用、传统的品牌项目、社区少先队等组织依托,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着明显的不同。
(三)少先队活动课程融入学校相关学科课程,体现出与学校相关学科课程相结合的育人功能。
(四)少先队活动课程具有独特的性质、目标、内容、形式、途径和评价等课程要素,可作为一门独立的活动类课程开设。
二、少先队活动课程的理论依据与阶段划分
(一)理论依据
少先队活动课程具有心理学、教育学、政治学、社会学、管理学、传播学等方面的重要理论支撑。
1.儿童心理发展理论。国内外相关研究表明,在儿童心理研究阶段的划分上不仅仅局限于学龄前阶段,已延伸到14岁甚至18岁。儿童心理学的研究范围和少先队活动课程的对象范围基本吻合。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总结提炼出少年儿童共性的性格心理特点,为开展好少先队活动课程建设提供了理论依据。
2.道德实践理论。认知、情感、意志、行为构成了人的道德生活。少先队的道德教育帮助队员自觉培养积极追求真善美的道德情感,自主构建道德信念,逐步形成处理与他人、与社会、与自然、与自我和谐关系的行为能力。少年儿童是思想品德、道德行为形成的最佳期,通过成人引导、榜样感召、情景体验、社会实践等为主要方式的少先队活动课程,少年儿童的道德生活由他律内化为自律,逐渐获得做人的真谛,实现自然人向社会人的转化。
3.政治社会化的最优先原理。政治社会化的过程是从儿童时期开始的,儿童和青少年时期形成的政治取向会永远留在心里,并在成年后表现为对政治制度的情感认同和朴素的政党依恋。少先队是党创立和领导的少年儿童群众组织,党委托共青团领导少先队,形成了党、团、队紧密相连的政治关系,少先队在培育对党的朴素感情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二)阶段划分
根据少年儿童政治认知、情感形成的一般规律,大体可分为小学一至三年级、小学四至六年级和初中一、二年级三个阶段。
小学一至三年级阶段的少年儿童,以形象思维为主,与政治、道德有关的情感处于萌芽时期,对政治、道德概念的理解需要借助具体、生动的人物、标志和故事,在合适的情境中更易于萌发对政党、国家及社会制度、道德准则的积极情感,思想和行为对权威倾向性较强。
小学四至六年级阶段的少年儿童,抽象思维能力发展,不再仅仅依赖具体表面的形象来认识政治、道德概念,可以初步理解政治、道德概念的内涵,开始自己观察和理解社会现象,对政治、道德概念的理解和关联能力增加,与政治、道德相关的情感在理性认识的基础上开始深刻,政治、道德行为的习得需要良好的榜样示范,思想和行为从众性较强。
初中一、二年级阶段的少年儿童,逻辑思维明显发展,能够初步从性质上认识政治、道德事物,自我意识不断增强,思维的独立性、对集体和社会的情感需求与政治兴趣呈上升趋势,在政治、道德认识与政治、道德学习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更强,思想和行为可塑性较强。
三、少先队活动课程的指导思想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引导少年儿童,落实新的历史条件下少先队组织的根本任务,把握组织属性,履行基本职能,尊重少年儿童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少先队组织教育作用,不断增强少先队组织的吸引力、影响力和凝聚力,团结、教育、引导少先队员努力争当“四好少年”。
要从茁壮成长的少年儿童中、从团结友爱的少先队组织中、从火热广阔的社会生活中,细心寻找、悉心策划、精心组织更入耳入心的儿童语言、更形象浪漫的引导方法、更鲜活动人的时尚元素、更生动典型的活动案例,用心打动队员、用情感染队员、用理教育队员,让少先队员人人有快乐的追求、天天有奋进的目标、时时有攀登的行动、处处有成功的喜悦,让少先队活动课程更加有意义有意思。
(二)目标
1.培养少先队员对党、团、队的情感。教育引导少先队员珍爱红领巾、向往共青团、热爱共产党,逐步确立为人民服务的人生目标,注重党、团、队组织意识和教育内容的衔接,灌输培养少先队员对党和社会主义祖国的朴素感情。
2. 培养少先队员形成重要的思想意识。教育引导少先队员形成国家意识、科学意识、劳动意识,有条件的地方还要培养少年儿童的审美意识。
3.培养少先队员良好的道德品质。教育引导少先队员在少先队活动过程中获得道德涵养,培养正直、善良、诚实、有爱心、有责任感等道德品质。
4.培养少先队员积极、健康、向上的生活态度和良好的行为习惯。教育引导少先队员锻炼强健体魄,培养良好心理素质,把做人做事的准则融入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增强实践体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四、少先队活动课程的主要内容
少先队活动课程的主要内容为:组织意识、政治启蒙、道德养成、成长取向四个方面。
(一)组织意识
组织意识是指少先队员对共产党、共青团和少先队组织的认知、情感和态度,是对党、团、队组织价值的认同感,渴望成为党、团、队组织中一员的荣誉感,愿意为组织出力并对自己组织尽义务的责任感。
要点:
1.组织认同感:全面学习队章,理解少先队的性质,深入理解队礼的意义;了解队的创立者和领导者,知道党、团与少先队的关系;培养拥护党、爱戴党的朴素感情和永远跟党走的政治追求。
2.组织荣誉感:了解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征程中共产党是先锋队、共青团是生力军、少先队是预备队;为少先队与共产党、共青团的关系感到自豪;珍惜少先队、向往共青团,渴望成为共产党、共青团中的一员。
3.组织责任感:遵守队的章程,服从队的决议,完成少先队组织交给的任务;理解少先队队内民主,自主开展少先队活动,正确理解并发挥少先队小干部的作用;牢记党对少年儿童的期望,听党的号召,按照党的要求健康成长。
(二)政治启蒙
少先队时期是少年儿童政治认知、情感、态度、取向以及行为模式逐步形成的重要时期。少先队组织把党的政治目标转化为少年儿童自愿追求的目标,为日后政治价值观的形成打下良好的基础。
要点:
1.爱党: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名称、党的生日,认识并尊敬党旗、党徽和党的主要领导人,了解并感谢党对少年儿童的关心爱护;了解并敬佩90多年来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完成和推进的大事,了解重要的党史故事,理解“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今天的幸福生活”的道理;了解一些党的历史上的革命先驱、革命家、革命先烈的事迹并为之感动,懂得党是由许许多多优秀分子组成的,党员是先锋模范,学习“创先争优”先进党组织和优秀共产党员的事迹;了解党的指导思想,理解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了解在党的领导下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逐步树立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
2.爱社会主义祖国:了解中国古代史、近现代史的一些重要事件;了解新中国成立的艰辛历程,理解中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必然;认识并尊敬国旗、国徽、国歌等国家的象征,理解其含义;从共同富裕、人人平等、社会和谐中,理解我们国家是社会主义国家,认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为新中国翻天覆地的重大变化而自豪,发自内心地感知“祖国好,社会主义好”;了解基本国情,认识我国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爱中华民族:知道“56个民族是一家”,认同社会主义祖国是各族人民温暖的大家庭;知道中国56个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重要性;了解并珍惜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了解台湾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实现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共同心愿。
4.爱人民:尊重各行各业不同境遇的普通劳动者;学习各行各业普通劳动者的品格、知识、技能;为人民做力所能及的好事,服务社会,努力实践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队礼精神。
5.感知幸福生活:感受个人、家庭、家乡的新变化并为之高兴;知道“我是社会主义国家小主人”,立志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做好全面准备。
6.感知中国与世界:尊重不同国家和人民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了解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与世界的关系;知道建立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重要性。
(三)道德养成
道德养成是知情意行不断发展的道德内化与外显的过程。少先队通过活动不断丰富少年儿童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锤炼道德意志,养成道德行为,为队员人格健全和道德养成打牢基础。
要点:
1.正直:辨别判断是非真假,办事公正,维护正义。
2.善良:孝亲敬老,与人为善,有怜悯同情心,愿意帮助他人。
3.诚实:表里如一,言行一致,说到做到,信守诺言。
4.有爱心:爱生命,爱伙伴,爱长辈,爱生活,爱自然;随时准备帮助别人;懂得好东西要和大家一起分享。
5.有责任感:懂得道德责任,对自己行为负责,敢于承担后果,有错及时纠正;懂得社会责任,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服务。讲秩序守规则,培养法制意识。讲文明懂礼貌,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
(四)成长取向
少年儿童既要有基本的知识和技能,更要有正确的思想意识和成长追求。少年儿童时期是人生的起步阶段,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少先队活动对少年儿童成年后的思想和行为具有重要影响。
要点:
1.科学意识:从小进行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教育;通过开展小种植、小养殖、小发明、小制作、小实验、小调查等活动,激发队员的好奇心和想象力;认识世界,认识事物发展的规律,培养实事求是的态度和创新精神。
2.劳动意识:通过组织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懂得劳动创造财富、劳动最光荣的道理;走进社会,走进大自然,在劳动实践中锻炼成长。
3.审美意识:开展文化艺术活动,将美的元素渗透在活动、文化建设之中;发现、欣赏社会生活、大自然和科学艺术中的美,从小追求美。
4.身心发展:心理健康,学会心理自我调适;锻炼强健体魄,增强身体素质;不怕困难和挫折,树立“我能行”的心态,通过自己努力实现梦想。
五、少先队活动课程的形式与实施
(一)形式
1.组织生活
(1)举行仪式:用好少先队礼仪教育,举办少先队重要典礼,坚持佩戴红领巾,正确行队礼、出队旗、呼号、宣誓。
(2)管理队务:建立少先队队室、鼓号队、中队角、小剧场、小农场等少先队阵地和值日中队等制度,自主管理队的生活。
(3)集体学习:开展少先队队前教育、共青团团前教育,组织队章学习,进行少先队小干部培训。
(4)民主参与:组织队会、队干部会议,开好少代会,推选代表,选举少先队小干部,提出红领巾小提案,推选优秀队员,讨论决定队内事项。
(5)服务队员:自己的伙伴自己帮,鼓励伙伴间的合作交往,在思想、学习、活动等方面互相帮助与提醒,共同争取进步。
(6)学树榜样:学习、树立队员们普遍认同或具有某一方面闪光品格的小榜样,开展比、学、赶、超。
(7)评价激励:运用少年儿童喜欢的方式,及时肯定、赞美点滴进步。
2.集体活动
(1)集中性活动:按照上级少先队组织的工作部署,结合学校实际情况、队员身心需求,集体筹备,互动开展。在各年级按不同要求开展好“红领巾心向党”、“祖国发展我成长”、“手拉手”、“养成道德好习惯”、“少年军校”、“少年科学院”、“劳动实践”、“少年儿童平安行动”、“雏鹰争章”等少先队品牌活动。
(2)社团性活动:队员自主参与、自主管理、定期开展各具特色的社团活动,聘请有专长的人士担任社团志愿辅导员。
(3)分散性活动:利用课余、课间等分散化、碎片化时间和个人自主休闲时间开展的小型、分散的游戏、休闲等活动。
3.信息传播
(1)大众传媒:运用图书、报纸、期刊、电视少儿频道、广播等传统大众传媒,发挥门户网站、儿童网站、博客、微博、网络社区、即时通讯(QQ)、短信、飞信、手机报、手机短片、公益广告等互联网和新媒体的作用,组织收听、收看其中适宜少年儿童的内容。
(2)校内媒体:建好用好队室、红领巾广播站、电视台、通讯社、自制小报、宣传栏、宣传廊、橱窗、电子屏、黑板报、教室多媒体设备、中队角等校内媒体,传播少先队的教育内容。
(3)少先队媒体:指导少先队员用好各级队报、队刊、队网,接受熏陶,参与活动。
(4)文化产品:发挥童谣、诗词、故事、箴言、歌曲、网络游戏、动漫、影视剧、儿童舞台艺术、短视频、微电影、民间艺术、图片、照片等文化艺术载体的作用,感染和影响少年儿童。
(5)人际传播:注重辅导员、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引导,注重同伴之间的相互交流、影响。
根据少年儿童的认知、情感、意识、信念形成的规律,以及各年级少年儿童的生理、心理、行为的差异,构建“系统规划、有效衔接、分层实施”的分层教育体系。
(具体见各年级分则)
(二)实施
1.少先队活动课程在一至八年级开设,中小学要保证每周至少1课时班团队活动时间列入课程表,专课专用。积极利用一部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时间;充分利用晨会、升旗仪式等时间;少先队活动课程还应与学校的其他教育教学活动相结合。
鉴于少先队活动课程是区别于课堂教育的一种教育方式,要善于利用各种完整和分散化、碎片化的课余、课外时间段来开展活动。
要积极利用节日、纪念日开展活动,注意开发周末、节假日等课外时间,重视假日特别是寒、暑假期间的少先队活动课程的实施。
2.实施少先队活动课程应注重队员自主开发与辅导员有效指导相结合、线下实践活动和线上网络互动相结合、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相结合。
少先队活动课程与其它课程最大的区别,在于少先队活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需要辅导员和少先队员的共同参与,少先队员作为少先队的主体,应该成为少先队活动课程实施的主体,也应该成为课程开发的主体。
应发挥互联网和新媒体在少年儿童成长过程中的积极作用,使之与线下实践活动紧密联系,引导少年儿童自觉运用新媒体技术,做新媒体时代的小主人。
要通过环境营造、阵地建设、制度规范、人际互动和奖励方式形成隐性课程的各个要素,让队员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六、少先队活动课程的评价
(一)对少先队员的评价。应注重对少先队员重要思想意识的发展进行整体评价。评价主体可采取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个别评价与集体评价、过程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等多种形式。评价的方式有成果展示、研讨答辩、访谈观察、成长记录等。评价激励的载体是雏鹰奖章和评选各级优秀少先队员等。
设立国家级、地方级、学校级三级少先队雏鹰奖章。国家级奖章设各年级“四好少年”雏鹰奖章1枚、基础章6枚:向日葵章(爱党)、五星红旗章(爱社会主义祖国、国家意识)、接力章(党团队组织意识衔接)、美德章(正直、善良、诚实、有爱心、有责任感)、进取章(科学意识、劳动意识)、健康章(体魄、心理健康)。
每个年级都分别争6枚基础章,每获得其中4枚(含)以上基础章的,可获得年级奖章即“四好少年”雏鹰奖章,各年级奖章分别为赤、橙、黄、绿、青、蓝、紫、金。倡导和鼓励各地和基层少先队组织,根据国家级奖章内容,创造性地设置地方性和学校的内涵明确、形象生动、时代感强、少年儿童喜欢的章目。
(二)对少先队集体的评价。应注重少先队集体重要思想意识的发展进行整体评价。评价主体是上级少先队组织,评价方式可采取活动观摩、集体日志、环境氛围、问卷访谈等,评价激励的载体是评选各级优秀队集体等。
(三)对辅导员的评价。应注重辅导员在少先队活动课程中的组织、规划、协调、指导等方面的能力和实效。评价主体是上级少先队组织,评价方式可采取问卷、量表、访谈、工作记录等,评价激励的载体是评选各级优秀辅导员、少先队学科带头人等。
(四)对学校的评价。应注重对学校落实少先队活动课程状况的评价,包括课时、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课程实施的管理等方面。评价主体是上级团组织、教育行政部门、少工委,评价方式有督导检查、互观互检等,评价激励的载体有:纳入对学校综合评价,评选红领巾示范校等。
七、少先队活动课程对辅导员的要求
少先队辅导员是帮助少先队员在成长过程中形成重要思想意识的有力引导者和推动者,应在少先队活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在与少年儿童亲密接触的过程中,积极发挥有效辅导作用。
(一)培养职业精神。真心热爱少年儿童和少先队工作,是少先队辅导员最重要的职业精神,也是开展好少先队活动课程的前提。
(二)提高职业素质。辅导员在少先队活动课程中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播者和活动组织者,不能忽略活动的内涵以及活动背后所蕴含的根本目标和根本任务。
(三)注重活动教研。少先队活动课程是针对少年儿童重要意识形成为目标的,辅导员要加强少先队活动课程的教研,使教育引导工作不断深入。
(四)把握工作结合。少先队活动课程是一个综合体系。要在少先队相关学科重要理论的指导下开展实践,认真思考和把握少先队活动课程内在的专业化要求,同时注重相关课程与少先队活动课程的结合点。
八、少先队活动课程的管理与保障
(一)各级共青团、少先队组织要履行对少先队活动课程领导与管理的职责,根据地方实际和学校差异,结合不同阶段队员的特点,提高课程实施的有效性。各级少先队总辅导员要加强对课程的专业研究,指导课程设计和地方、校本课程衔接,并通过各种形式,做好大中队辅导员的培训工作。
(二)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中小学校开设少先队活动课程的规划与督导,把少先队活动课程的实施状况纳入学校办学质量评估指标体系、纳入中小学校长培训内容、纳入少先队员综合素质评定之中。
(三)中小学应认真执行少先队活动课程的相关规定,按照课程方案开设校本课程,保证课时。要从师资保障、资源配备和制度建设等方面着手,确保少先队活动课程的实施在学校落到实处。
(四)应充分发挥学校所在社区内的青少年活动中心、图书馆、科技馆(站)、博物馆、社会教育机构等各类活动场所的作用,为少先队活动课程的实施提供资源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