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园地

寻根老弄堂,接力新时代——暨“南东少年行”研学活动

发布日期:2022-10-04   来源:黄舜华   

102日下午,位于南京西路的一条休闲静谧的市井长巷突然热闹起来,在黄浦团区委、黄浦区妇联的指导下,南京东路街道、格致初级中学组织8名“小研究员”随着上海石库门研究专家刘雪芹博士走进了熟悉又陌生的石库门人家,用手触摸历史的印记,感受着海派文化、江南文化和红色文化的交相融合。

 

位于南京西路479弄的同益里不仅具有典型的石库门风情,还是同益里海关俱乐部、“海关华员战时服务团”所在地,同益里弄堂内一幅幅爱国主义教育浮雕更记录了上海的红色征途与城市变迁。

在刘雪芹博士带领下,8名“小研究员”边走边学边研讨,他们走进石库门人家,了解石库门内部结构与生活状态,感受家风家训的传承;他们分享交流浮雕背后的故事,仿佛穿越到那个烽火岁月;他们在青年画家张丹青指导下制作思维导图、现场写生,将历史与时代创意融合。

近年来,格致初级中学的研学活动从“广与博”走向“精与深”,更关注学生的自主与爱好。

本次活动通过前置“学习”,自主报名,专项遴选,从80多名初一学生中遴选出了第一批8位“小研究员”。他们有的是对建筑有着执着的爱好的研究者,有的是红色文化的传播者,有的是敢想敢为的“小创想家”。

 

 

从行走中的“阅读建筑”到红色寻访中的“赓续精神”,再到研学中的“接力传承”,得益于家、校、社的联动,格初的“研学课堂”以趣促学,以学促行,以行促研,助力格初学子传承文化传统,接力时代担当。

 

 

研学感想:

 

102日,我们来到同益里参加了研学营活动,参观了这条百年老弄堂,了解了它背后的历史以及居民们现在的生活。

 

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部分是同益里海关俱乐部的原址,这座屹立在老弄堂之中的花园洋房显得格外瞩目。为什么这么重要而且豪华的建筑会坐落在弄堂深处呢?听过老师的讲解后我才明白,当时社会动荡,把富丽堂皇的建筑物建立在街边太过招摇,安全性不高,所以很多弄堂建造者常将自己的住所建在弄堂深处。原来,藏身在弄堂里的洋房也反映了当时的时代背景。想到在这座洋房里的战时服务团,海关俱乐部的会员们为前线抗日将士准备物资的火热场景,我对抗战到底这四个字有了更深的理解:成功的背后从来都不是一个人的英雄主义,而是无数革命家,浴血奋战的战士和人民群众的无私奉献凝结而成的。

同益里承载了这段红色历史,它不会被遗忘,将在一代又一代的少年手中薪火相传。

——初一(12)班钟沁音

 

在今天参观同益里并了解石库门的过程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在这条老弄堂中看到的同一时期,却存在着截然不同的两种生活状态。

一种是由于当时社会原因,许多人为了躲避战火,都携家带口移居在老上海的租界区。现在,我们在每一户人家中看到的许多当年的水表,就代表着当时住在这一小幢房子中的各个家庭。推开的每扇门里,当年大约住了56户人家。

而紧邻的海关俱乐部,聚集了当时的海关高级华员,可以算作当时社会上较为富有的华人群体。整个建筑从外观上看,就十分豪华,也颇具西方建筑的韵味。原来还有一个很大的院子,设有球场,室内也有弹子房等娱乐消遣场所。

在此次深入走访石库门建筑后,我对上海旧区改造的意义有了更好的理解。时代的发展需要土地资源,代表着老上海的石库门建筑,部分不得不用作其他发展,部分作为历史建筑保留下来,做定期的修缮,不改变它的原貌只改善它的内部规划。我在想,是否可以将整片的老建筑进行保留,形成一个完整的老城区,人们在日后走进这片区域,触摸这些砖瓦,就仿佛能感受到百年前人们在此地的生活。

——初一(12)班  刘圣煜

 

通过“童心寻根老弄堂,家风传承新时代”的研学活动,我在“同益里”实地感受了老弄堂文化,参观了左联第二次大会旧址、《中国青年》编辑部旧址、任弼时旧居等爱国主义浮雕,我对此深有感触。石库门建筑体现了外来文化与中国本土文化的融合,体现了上海的海纳百川,也见证了革命先烈的理想信念和革命运动的风起云涌。红色里弄里,革命先烈曾点燃起希望之火。我们应当传承这座城市的红色基因,保护城市历史文脉,坚守一份永不褪色的初心。

——初一(6)班 潘宥宸

 

今天,我参观了位于南京西路的同益里,我作为一个小讲解员介绍了有关同益里的简介,面对不熟悉的同学和老师,我非常的紧张,所以没有发挥得最好。

在参观的过程中,刘老师为我们讲解了和同益里有关的一些知识,同益里建于1929年,距今已有将近一百年的历史了,是一个名副其实的老房子。老师的解说帮助我们了解有关同益里和老上海的历史,在同学们的讲解下我也了解了许多同益里周边的红色遗迹。

我们还参观了石库门的内部结构,看到了真实的老上海,在刘老师的讲解下,我知道了当时抗日战争时期居民们的真实生活,我很难想象当时的人们是怎么可以忍受这么艰苦的环境。

最后我们一起参观了海关俱乐部旧址。海关俱乐部原来是业主的自居住宅,外表看起来十分漂亮,特别是屋顶的雕花图案和走廊上的罗马柱,这足以证明当时这栋洋房的主人是多么的富有。

同学们在海关俱乐部的院子里创作了思维导图,我在纸上画了我印象最深刻的石库门和海关俱乐部的罗马柱,把我们在这次同益里之行中学习到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

这次的活动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很好的了解老上海历史、建筑特色的机会,石库门老建筑是上海的特色民居,作为一个上海人我们应该了解它,宣传它,让更多人知道它。

——初一(8)班 高佳祺

 

102日,我们在刘老师的带领下实地研学位于南京西路479弄的同益里。刘老师为我们讲解了关于石库门的各种知识,这让我们了解当时老百姓生活的艰苦。

我们每个同学都讲解了事先准备的关于同益里不同点位的历史,分别是:任弼时旧居暨福康里团中央机关遗址、《中国青年》编辑部旧址、左联第二次大会旧址、福源里爱国学社旧址。

这次研学活动让我了解了更多爱国青年的故事,我非常愿意把这些分享给所有的小伙伴,让我们一起好好学习,好好锻炼,为中国的发展贡献力量!

——初一(11)班 孙霁嘉

 

102日,沐浴着秋日的阳光,我参加了暨南东少年说研学营活动。我们来到了同益里参观。

同益里是典型的石库门弄堂,融合了西方文化和中国传统民居的特点,是中西合璧的居民形式。我走进繁华大上海的石库门,真切体会到了历史和现代的交融,我们在实践中探索感悟,把课堂搬入大自然,十分具有意义和价值。

20世纪30年代,中共江海关地下党支部在同益里成立了乐文社,传播革命思想。在这里,我仿佛看到了他们排演的宣传抗战剧目;在这里,我仿佛听到了他们演唱的进步歌曲;在这里,红色基因于无声处接续传承,历久弥新……

作为一名初中生,更是一名自豪的中国人,我们没有理由不学习党的光辉历史。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边苦作舟”的精神,不断增加新的科学文化知识,不断提高自我政治理论修养,努力争取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建功立业!

——初一(12)班  高健坤

 

首先我非常荣幸能作为格初学生代表之一来参加本次研学营活动。跟随着上海石库门文化研究专家刘雪芹博士的步伐,我们来到了同益里。

我们走进一户户石库门人家,了解石库门名字的由来,内部的结构,以及在此居住的人们的生活方式,感受家风家训的传承。

我们穿梭在一条条小弄堂内,看着墙上的一块块爱国主义浮雕,仿佛无声地诉说着任弼时旧居暨福康里团中央机关遗址、《中国青年》编辑部就职、左联第二次大会旧址、福源里爱国学社旧址背后一个个革命历史故事。

通过这次沉浸式研读同益里的活动,我更加全面深入地认识了我们生活的街区往事,倾听历史的声音,更加喜爱上海的历史文化。同时,也让我深深感受到了现在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这激励着我们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学史明志,继往开来。

——初一(3)班  欧思媛

 

102日下午,我和小伙伴们在刘老师和年级组长沈毅老师的带领下,参加了心寻根老弄堂 家风传承新时代南东少年行研学活动。

我们首先作为小讲解员,依次介绍同益里的历史和铜色浮雕,爱国学社旧址,《中国青年》编辑部旧址,海关俱乐部等红色点位。然后,刘老师让我们亲身走进石库门人家,看看100年前的老伙伴们。接着,在青年画家姐姐张丹青的指导下,我们回顾了今天所学的知识内容,自行创作了一副思维导图。最后,街道的领导还为我们颁发了研学证书!

通过今天的研学活动,我不仅深刻体会到石库门那富有一番快乐与温馨情谊的风采,更体会到当时革命的不容易。它不愧是我们上海人的骄傲!

——初一(1)班 郑雨奇

 

分享到: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