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园地

与我们的父母和解——初二年级学生心理讲座

发布日期:2012-12-19   来源:   

同学们,今年与大家分享的是一个有关亲子沟通的话题。随着同学们年龄的增长,你们会逐渐发现,自己与父母的距离拉得越来越远——感到与父母缺乏共同语言;感到父母越来越唠叨;感到父母无法理解自己。作为一个80后,我也曾经历过那段与父母艰辛相处的日子,有些场景至今依然历历在目,所以我十分能够理解各位同学的感受。现在当我逐渐成熟,再回过头回顾自己与父母相处的点点滴滴,我有些内疚、有些后悔,甚至觉得自己有些幼稚。作为一位过来人,老师想与同学们谈谈自己的想法,希望可以帮助你们改善与父母之间的关系。

1、请同学们牢记四个字“理解万岁”。“妈妈总是干涉我的事情”、“爸爸脾气不好,动不动就发火骂人,这个家我待够了”、“他们整天只知道盯着我学习学习,我的痛苦他们一点都不关心”……同学们会发现,如果让你们列出父母罪状,似乎我们可以抱怨父母的事情永远也说不完。事实上,同学们的抱怨并没有错,世界上不被孩子指责的父母是不存在的。因为,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并不是教育专家或心理学家,不可避免地会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犯些错误,你们的父母确实是存在缺陷的父母。

但同学们在忙着数落父母的同时,有没有想过,这些错误真的是不可原谅的吗?同学们是父母生命的延续,大多数的时候父母的啰嗦和批评的初衷都是善意的,都是出于对你的关心,只是处理方式有所欠缺,即使他们方法用错了,让你无法接受,这也都是“爱”惹的祸。因此,同学们要学着从积极的意义上去理解长辈的行为。

在同学们和父母的关系中,有两个事实无法改变:一、你是他们的孩子,你身上遗传的是他们的血统和基因;二、他们都是有缺点的普通人、凡人,而非圣人,也有认识不全面、犯错误、误解人的时候,他们做的不够好,但绝大多数尽了他们当父母的本分。所以请同学们抱着宽容的态度去理解他们,就像接受你们自己身上的缺点一样。

2、请同学们克服“偏见”的不良影响。我这里所说的“偏见”指的是:大部分同学们都有这样一种观点,认为父母和我是两个世界的人,我们之间存在“代沟”,他们是无法理解我们的。心理学中有这样一个规律,“先入为主”的印象一旦产生,之后方方面面的事情都会受到这一印象的暗示和影响。当这种“父母与我存在代沟”等类似的偏见占据大脑后,同学们在与父母沟通时,不自觉的偏激情绪就容易产生,导致自己缺乏应有的客观、准确、理性的判断,即使父母说的“有理”的话,在“偏见”的影响下,也可能变得“无理”,使本来有可能的“亲子对话”变成了“亲子对抗”。所以,请不要随便给父母扣上“老古董”、“我们之间无法交流”的帽子,让偏见使自己对父母的反感蔓延。如果你们发现只要自己一听到父母的话,就会不自觉地、经常性地冒出无名火气,就要冷静下来想想看,是否是自己对父母的偏见在作怪,请不要无端端地让自己和父母变成偏见的“牺牲品”,减少因为逆反心理而产生的冲动。

同时,要记住,无论你有多少知心朋友,父母永远是世界上最关心你们、最爱你们的人,而且父母毕竟是过来人,有些建议并不一定是错误的。因此,当你们渴望寻求帮助时,请别忘记你身边的资源——父母,他们也是你人生的“指导者/顾问”。

3、同学们要学会合理的沟通方法/学会用适宜的方法向父母表达内心的真实想法。现在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自己与父母的沟通经历,有多少时间是心平气和的,有多少时间是大吵大闹的。当亲子沟通受到阻碍时,同学们有时候不要只在父母身上找原因,还需要反省一下自己与父母的沟通方式是否也存在问题。你们现在已经进入了青春的叛逆期,不喜欢父母对自己指手画脚,不想让父母强迫自己接受他们的观点,这些都是很正常的事情。但关键问题是,你是如何向父母阐述自己观点的。若同学们将“自主”、“独立”等同于“蛮横”、“不尊重”,打着“我要自由”的正义旗号来放纵自己,让自己的思想停留在“对着干”的轨道上盲目滑行,与父母沟通时不讲究方式方法,只会使事情变得越来越难处理,只会“沟”而不“通”,甚至导致亲子关系恶化。有时父母无法认同你们的观点,可能就与你糟糕的沟通模式有关。这一切只能说明你还未成熟。

若你们果真想彰显自我,就请同学们经常性地提醒自己,应该像一个成年人一样,遇事尽力克制自己,而非过分逞强,一味对抗,凸显自己的个性并非是通过与他人的对抗来实现的。同学们可以采取更合理的沟通方式,与父母一起心平气和地坐下来,坦诚地交换彼此的想法,以及对父母的期望,同时请同学们遵循心理学上的“互惠定律”,对于矛盾点与分歧点,不要一味地不肯让步、不肯吃亏,而是你们与父母双方都可以做出一些让步与妥协,保持一个利益的平衡。要记住,真正有效果的沟通不是争论出谁对谁错,而是应带来亲子交往中的双赢。

4、请同学们意识到,父母也需要你们的爱,父母也渴望你们的爱。或许同学们的记忆已经模糊,但你们的父母还深刻地记得,年幼时的你们是如何依赖着他们、黏着他们,那时候,父母就是孩子的世界。但渐渐地,当孩子有了自己的朋友圈子、自己思想后,父母不再是他们的世界,甚至再也融入不了孩子的世界时,亲子关系便从“亲密期”逐渐演变成“疏远期”。许多父母在面临亲子关系的转变时,很不适应,甚至有许多失落感。这时,父母十分渴望接近你们,重新走进你们的世界,他们每天都在小心翼翼地与你们相处,却不知道该怎么做(举例说明:一些父母会瞒着自己的孩子走进心理咨询室,想让我告诉他们该如何与孩子相处;一些父母在遇到亲子关系恶劣时,还会伤心地在班主任面前落泪)。其实,你们的父母也很脆弱,他们的心理有时侯可能脆弱地就像一个孩子,他们十分渴望自己孩子的爱。同学们,请不要当你们想起要用到父母时,就一味地从他们身上索取爱,当你们想要展翅高飞时,就无情地把他们抛开。有人说过,要体会父母的心,只有当自己成为父母后之才能真正明白。我觉得这种等待太长了,同学们不妨就从现在开始学会换位思考,学会宽容,学会理解,多体谅父母爱你、渴望走进你的心,这样你们的关系才会更为融洽。

最后,我想对同学们说的是:与我们的父母和解、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这是需要双方共同努力的,所以不要被动地等待父母走进我们、理解我们,有时我们也可以尝试走进我们的父母,让他们理解自己。只有当你们学会如何与父母更好地相处时,这才标志着你们已经真正长大!

 

分享到: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