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中小学心理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读本》
1、指导学生进行考试焦虑心理的认知矫正
学生之所以形成考试焦虑心理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因此,要矫正焦虑心理,首先要让学生进行自我形象修整。班主任要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长处,肯定自己的优点,正确地进行自我评价,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进而对“即将面对考试’,这一情境产生一种控制感。教师也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辅助矫正:
(1)引导学生检查自己的担忧。
要求学生对自己有关考试的担忧进行检查。
(2)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担忧进行合理性分析。
学生对学习的担忧大都具有两重性,既有现实、合理的一面,也有非现实、不合理的一面;或从某个角度看是合理的,从另一角度看又是不合理的。可请学生寻找担忧中是否包括以下几种认识结论。
① 你的担忧是否有事实根据?
② 你的担忧是否以偏概全?
③ 你的担忧是否极端化?
④ 引导学生克服担忧。
要求学生针对担忧的不合理之处,以事实、理性的常识予以辩驳。
2、协调学科教师实施学习焦虑心理的行为矫正
1、引导学生学会“自我放松”。
实践证明,积极的休闲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松弛身心,排除心理焦虑,还可 以使他们满足爱好,获得知识。
2、协调任课教师搞好考前复习。
3、搞好学生的“战前”指导。
有些考生害怕监考太严,对紧张的考场气氛感到不适应,担心拿到试卷后 不知所措,因此教师在考前要对学生进行应试心理和应试技巧培训:每门课考 完后,不必和同学们对答案,以免影响下一门考试的情绪;即使自己觉得某一门 课考砸了,也不必为此而烦恼,应集中全力将后面几门课程考出自己的水平:对于已经考过的科目,应积极总结经验和教训,并将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运用到以后几门课的考试中去,这才是正确、制胜的态度。
认知矫正和行为矫正相结合的学习焦虑心理辅导,不仅使那些焦虑严重的 同学焦虑症状得到了缓解,还使绝大多数考生的学习焦虑接近于适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