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园地

严一点好,还是宽一点好

发布日期:2017-10-13   来源:   
 

作为一名教师,对学生是严一点好,还是宽一点好?是民主一点好,还是专制一点好?当然是两者结合好,宽严结合好,该严厉的时候严厉,该宽松的时候宽松。做教师的,没有不知道教育之道在于宽严结合,但什么时候该严,什时候该宽却不见得每个人都能把握好火候和分寸。

根据班级不同发展阶段的学生心理特点,我们认为,当教师管理一个班级的时候,先严后宽,严后必宽是绝对可行的教育之道。《菜根谭》说:先严后宽者,人感其恩;先宽后严者,人怨其酷。这其中的道理启示我们,当我们初带一个班级时,作为教师一定要首先将自己严厉的一面表现出来,没有威严,就难以树立威信,学生也不会把班主任放在眼里,学校的规章制度便难以严格落实,难以形成良好的班级风气。而我们以前谈过行为习惯的特点,那就是养成不容易,改掉更难。所以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一半,教师带班之初一定是以威立信,先表现出自己的一面,吓一吓学生,整顿纪律,以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     

当班级的一切工作步人正轨之后,教师则应当逐渐放下严肃的面孔,适当调整放宽要求的尺度,原宥学生之错。只要不是原则性的错误,班主任以宽容的方式处理为佳。因为学生的很多错误都是成长中的错误,是阶段性的产物,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也会逐渐意识到以往的幼稚可笑之处,回想到以前不懂事时犯的错误,班主任宽以待之,他们必会心存感激,而以奉献于班级作为对班主任的回报。所以,在班级管理的后半段,教师要和颜悦色起来,让学生更多地感受到教师的理解和温暖。     

那么,反过来行不行呢?先把自己宽容、和善的一面展示给学生,出了问题之后再严厉处理?不行,这是教育的大忌,正如《菜根谭》所说,先宽后严者,人怨其酷。如果宽爱先行,学生往往形成教师善良易欺的印象,且在教师的宽容下,容易养成一些不良的习惯,那么到后来再去纠正的话,不仅教师工作难做,学生也觉得痛苦,会埋怨教师变了,不如以前好了,产生对教师失望和怨恨的情绪。

需要提醒教师的是,有的教师认为,既然前阶段教师以严厉示人,并且已经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学生服从,纪律严明,那么,就这样坚持下去好了,也不一样可以送学生毕业?我们说这样做不好,为什么?道理很简单,一个严厉的让学生敬畏的教师容易做好班级的纪律与秩序工作,但在学生管理中,并不是只有这些工作。以严厉著称的教师未必解决得了和解决得好学生思想深处的问题。在学生管理中,有时候,需要教师的雷厉风行,强调师道尊严;而在另外一些时候,可能需要的是教师的和颜悦色,强调尊重和民主。     

此外,当下的学生,由于都是独生子女,成长道路比较平顺,抗压能力也比较弱。如果教师始终以高压的姿态来管理班级,可能很多学生受不了,最终会激起他们比较大的反弹。基于此,教师应当在带班过程中根据班级发展的情况,采用先严后宽的动态管理模式。当然,这里的先严后宽,也不是说刚带班就一点宽松都没有,班级工作步人正轨之后就一点都不严厉的。但这是一个总体的态势,即在前一段管理中,以严为主;而在后一段管理巾,以宽为主,宽严结合。     

教师管理学生的宽严结合还要注意的是,由于现在学生抗挫折能力比较低,严厉之后可能有一些不良反应,所以还要注意应用严后必宽的策略,用句通俗的话讲,要善于打个巴掌,给个甜枣

虽然在学生管理中,尤其是带班的初始阶段,教师为了严肃校纪班风,对于某些违规违纪的学生,必须严肃处理,即使学生当时不认可班主任的处理方式,甚至痛恨班主任,但是从大局出发,班主任也必须有法必依,否则不足以正班风、树正气。但在打个巴掌之后,必须辅之以甜枣,即对被处理学生要进行安抚丁作。《菜根谭》说:攻人之恶毋太严,要思其堪受;教人以善毋太高,当使其可从。学生的思想境界毕竟还未达到依理不依情的地步,不管班主任如何正确,学生只要失了颜面,心中总会有郁结之气,存有郁结之气,就早晚会寻机与班主任对立。因此,班主任事后一定要找被处理的学生谈心,做好善后工作。此时班主任应以和缓的语气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要挖掘学生日常行为中的闪光点,鼓励他改正错误,并让他理解班主任怒其不争的心情。

分享到: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