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园地

中学生自信心不足的表现、原因及对策

发布日期:2018-03-14   来源:   
 

自信心作为一种重要的心理品质,是中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康个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才素质的基本要求。自信心不足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主要是指人对自己的弱点、不足过分认识而产生的自觉“低人一等”的惭愧、羞怯、畏缩,甚至灰心的心理感受。自信心不足,像一根潮湿的火柴,不能点燃成功的火焰。但是,目前我国中学生自信心发展的现状不容乐观,自信心不足在众多中学生中不同程度地普遍存在着。因此,有必要探究其表现、原因及对策。   

一、中学生自信心不足的主要表现    

1.在集体活动中

上课不敢或很少主动举手发言,不敢在集体面前讲话,回答问题紧张、不流利,不敢主动要求参加其他同学的小组或集体活动;不敢主动提出自己的意见、建议,对自己的能力缺乏信心,惧怕参加竞赛活动,害怕与别人相比,特別怕别人笑话;对自己的活动结果或过程缺乏自信心,常要寻求别人的肯定,不敢放心大胆地活动,不敢在他人面前展示自己的成果。    

2.在人际交往中    

不敢主动地与其他同学交往,常常畏缩、退避、独逛或独自游戏,说话小声、胆怯,不敢或很少主动在游戏中表达自己的意愿,提出自己的看法、意见等,缺乏主见,总是跟在能力较强的同学后面,听从他人的安排,而从不甚至不愿当领导者。    

3.在遇到困难时    

遇到困难常常害怕、退缩,易放弃,而不能努力解决。惧怕尝试新事物、新活动,在活动时总是选择那些比较容易的活动,而逃避那些可能有一定难度或挑战性的新活动。与他人发生矛盾时,常缺乏主见,不能自己想办法解决,而是依赖他人帮助,向老师告状或回家告诉父母。

二、中学生自信心不足的主要原因    

1.学生的自身特征    

由于遗传素质、生理发展、家庭环境和教育的不同而造成的容貌、性格、能力、行为、智力等方面的差异,而感“己不如人”,缺乏积极的自我体验,怀疑自我价值。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中学生自信心的形成。    

2.交往范围狭窄    

现在的中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家长过度溺爱、娇惯,遇事大包大揽,重视智育,忽视孩子能力的培养,有些老师也把学生视为柔弱的个体,尽自己所能为学生做各种事情,解决各种问题。这种过度的照顾、呵护,使他们不仅缺乏必要的生活自理能力,缺乏独立性,一遇困难就不知所措、畏缩退避,而且更易遭受挫折、失败,造成自卑。    

3.成人不恰当的教育方式    

有的父母把孩子视为自己的私有财产,家长制作风比较浓,要求孩子事事听从自己,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孩子,过度严厉、粗暴,甚至苛刻,缺乏关爱和积极的赞许和肯定。有的老师也经常用严厉、强硬的态度来要求他们,学生一出现问题,就一味批评、训斥,过多否定,致使学生形成一种“自我无能感”。久而久之,他们心情忧郁,产生无助与自卑感,缺乏自信。    

4.过高期望与要求    

对孩子要有合理的期望,它能激发孩子内在的成就动机,促使其更加努力向上。然而,对孩子的期望值必须恰当,要符合社会需要,考虑目标实现的可能性以及孩子个人的条件;期望值过高,反而使孩子望而生畏,会给孩子造成过大的心理压力,一旦期望落空,成就低于期望,就会使减子灰心丧气,严重影响其身心健康成长.由经常的自我怀疑走向自卑。    

5.不恰当的评价、比较方式    

中学生的自我评价缺乏独立性.他们容易轻信和接纳成人的评价,有些父母和老师不注意自己的评价对孩子发展的影响,经常随意批评、否定,甚至指责训斥孩子,有的则盲目地拿别的孩子的优点与自己孩子的缺点相比,这样就比掉了自信心,使其认为自己很笨、很差,这会严重影响他们积极的自我形象和自信心的形成。 

6.要求趋同、缺乏锻炼     

在辅导中,有些教师不能因材施教,忽视不同发展水平学生的需要,对全体学生提出的是一个共同的目标,使一些学生缺乏成功的体验而经常体味挫折感。此外,由于应试教育的弊端,学生缺乏动手、动脑、操作、探索的机会,无从感受到自己的能力,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因而影响其自信心的树立。

三、增强学生自信心的对策

1.尊重、宽容学生

教师尊重、爱护学生,是取得良好教育效果的重要条件。中学生一般自尊心都特别强,他们对老师给予自己的评价极为敏感,往往一言一语都可能使他们激动,而且这种自尊心又往往是进取向上的动力。在学校里,如果受到教师的恰当评价与真诚信任,他们会得到精神上的满足,产生一种成功的情绪体验,产生“自我激励”的心理状态及相应的信心理。作为教师,所有的学生都是他的教育对象,而且他应当有这样的信念:只要方法对头,学生都是可以教育好的。每个学生虽然由于生活环境和教育条件的不同,在心理特征特别是自信心方面表现都各不一样,但是他们又具有共同点,渴望得到教师的理解、支持与宽容。作为教师,应当热情关怀、爱护尊重学生,而不能以学习成绩好坏、听话与否来决定对他们的尊重或不尊重。从道理上讲,老师在批评学生的错误行为时,应采取谅解或宽容的态度,应当对事不对人,切忌对学生进行人格侮辱。如果这样,不仅不能使学生有效地纠正错误,反而会产生逆反情绪,严重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2.期待、鼓励    

教师要以满怀期待的心理对待每一个学生。对心理状态不同的学生应提出不同要求,不能强求一律,而要多一分信心,多一分期待。但不能过高,不能操之过急。如果一个学生在学习上多次失败,好胜之心受到挫折,这对他心理上是一个巨大的打击。感情的创伤还是需要感情去医洽,学生是需要爱护和温暖的,自信心不足的学生需要老师满怀期待地以诚挚的深情去感化。只要学生在某一方面有所进步,有一定的成绩,哪怕是微不足道的成绩,也要看到其闪光点,及时加以肯定、鼓励和表扬,并使他们充分认识到自己同其他学生完全一样,有足够的才能去对待和处理一切。对他们真诚相待,动之以情,有的放矢地积极引导,具体帮助,鼓励改进,以强化他们因取得成功而欢乐的心理,不断增强自信心。 

3.    3.激发、创设    

自信心心学习活动中具有激活指向和维持调节的功能。因此,老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自信心,使他们产生内在的自主的心理要求,同时也要创设一定的条件,有意识地让自信心不足的学生做一些容易完成的事,使学生有获得成功的机会,成功后再增加难度,即使学生失败了,也要帮助他们分析原因,让他们再试一试,使他们知道通过努力能够获得成功。在获得教师肯定的同时,产生“天生我才必有用”的情绪体验,使每个学生在充满自信的心理状态下生活与学习。老师还要注意给予自信心不足的同学与其他同学校较多接触的机会,创设其想说(做)、敢说(做)、爱说(做)的和谐宽松的环境,以克服其羞怯感。还要注意在培养学生能力时,不能包办代替或粗暴否定,以免使学生失去锻炼和获得成功的机会,同时也不能操之过急而责备孩子。要创设条件,多开展心理咨询,帮助自信心不足的学生消除心理障碍,增强心理上的自我调节能力力,以增加自信心。                   

          摘自《现代中小学教育》2001年第11期,作者:李友国

分享到: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