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孩子对话,是很多父母都难以应对的难题。要通畅沟通,我认为要做到两个环节。
第一,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建立关系先于改变。
心理学中有一个著名理论——海德理论,理论是说如果你想影响他人,先要与其维持正向的关系,这是影响的基础。这个理论应用于亲子关系就是:父母与子女相处应先建立关系,而非先发布命令或指令,不要想方设法想着如何对付孩子。只要有相对自由和谐、彼此尊重的关系就可以。当父母和孩子建立起这样的关系,孩子就会无意识地向父母期待的方向去努力。父母子女互相信任,管教才会变得容易。那该如何建立关系呢?
1、关注孩子的心理需求
要建立良性关系首先不得不提到在一开始说到的要关注孩子的心理需求。家长要尽量避免增加消极的教育方式,或者采用负性的教育手段,比如在他们遭遇问题、困难时,以惩罚、拒绝、否认、过度干涉、过分保护等方式表明自己的态度, 对于自己不能接受的想法、做法只是简单的否定、批评。
相反地,父母对孩子的教育要多采取积极的教育方式,给予更多的理解、关怀,及时给予积极的评价、支持,多采用民主的教育方式。父母要用孩子的眼光去看待问题,而不是独断专行,相信自己的想法都是正确的,对孩子的行为、想法简单的予以否定。父母要在给予合理建议的情况下, 让孩子有自己的发展空间,关注孩子的心理需求。
2、把握情感界限
家庭教育的显著特点就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特殊教育关系,因此以亲子关系为基础的家庭教育往往难以把握教育的情感界限。所以要建立良性关系,父母还需把握自己的情感界限。
由于是孩子的事情,当出现问题时,父母特别容易情绪波动,做出不理智的行为。父母还容易把生活压力、工作不顺带来的烦恼和怨恨随便向孩子发泄,造成家庭环境的污染。我这学期就接触到这样一个案例:有一位学生到我这里哭诉,说父母因为自己喜欢看漫画的事严厉训斥自己,在激动的时候爸爸竟然用难听的话骂自己,甚至掐自己的脖子,她觉得十分伤心,对父母产生了抵触的情绪。她告诉我,每次父母在教育她时,她只是装模作样在听,其实打心底里不愿接受。
因此,我要告诉家长的是,在解决与孩子的问题时,“情绪”首先不能对立,否则之后开展的一切工作都是徒劳。因此,作为父母平时应注意适度调整、控制自己的情绪。父母可以采用的明智的做法是,与孩子建立民主、平等的家庭契约,约束彼此的行为,使家庭成员和平地解决问题。
第二, 学会与孩子沟通
最后需要调整的教育方式是,学会与孩子沟通。现在许多父母与子女双方的沟通与交流都是无效且存在障碍的。那我们该如何改进沟通质量呢?
首先,聽是沟通的第一步。在这里我用了一个繁体字的“听”,这是想告诉家长需要一心一意、全神贯注地倾 “听”孩子说话,关注孩子话语中所传达的感受,在听的过程中给予孩子适当呼应,听懂孩子在说什么,听懂话语背后的意思。只有“听”这个环节做好了,孩子觉得父母是真诚的,才愿意说出真心话。
当然,只有听是不够的,还有说的环节。心理学中有这么一个理论,在沟通中,有时其实讲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以什么方式讲,包括语气/音、语调、节奏、肢体、姿势等,要做有影响力的父母不是靠嗓门大就能成功的。(温暖爱抚)
有句话叫“因材施教”,家长一定要运用符合孩子性格特点的恰当教育方式来教育孩子,有些孩子比较敏感,有些孩子喜欢独立,有些孩子情绪不稳定,家长需要认真观察、摸索,进而不断地调整与完善自己与子女的沟通模式,这样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否则教育会是无效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