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预备新生入学适应常见问题
1、生活适应问题
有将近1/3的学生认为自己比较烦恼的是初中的学校生活。具体原因在于不能融入初中的生活节奏,不适应初中的生活方式和学校的各方面管理等。
2、人际适应问题
新生从小学进入初中之后,如何融入集体,寻找到归属感,是学生关注的问题之一。
3、学习适应问题
这是老师们最为关心的问题。将近有80%的学生认为,在初中生活中,最让他们感到烦恼的是初中学习。
各班具有差异性:不同层次的班级,学习适应的总体水平的确存在差异。各班也具有一些共性:(1)各班女生的学习适应水平均高于男生;(2)学习态度、应试方法、身心健康是共同存在的问题;(3)学习方法存在缺失,体现在不同的方面;(4)同学关系、家庭环境对学生的影响力比我们预期的更大、更深。
4、自我适应问题
预备年级学生正是11、12岁的年龄,处于发展的第五阶段,对自我身份的探索。也正是在这一阶段,许多学生会遭遇学习适应、人际适应等问题。若家长、教师未给予及时支持、积极引导,容易形成对自我、对如何与他人相处、如何面对冲突等消极信念。
二、预备新生入学适应有效对策
(一)细致做好新生的第一次家访工作
班主任十分有必要通过各种渠道对学生进行背景调查,建立班级学生档案,这是班主任今后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的基础与依据。传统的学生手册、班主任评价等可以参考,但含金量并不高,最直接、最客观的方式依然是家访。
为保证家访的有效性,班主任应事先做好充分准备,准备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理清所需掌握的资料类型。第二,注意交谈、询问的方式。第三,通过对学生、父母的持续观察勾勒出完整形象。
(二)学生层面
学习态度是学生取得较好学习效果的前提心理条件,与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关。导致学习态度不佳背后原因众多。因此,在调动学习动机时不妨对症下药,着眼于相关心理因素兴趣、需求、自尊和自信等作为切入点。
2、改变学生的课堂
对于学生对课堂的不适应,老师需要做出一些调整。第一,教学节奏。在入学初期应适当减慢讲课速度,采取一种循循善诱的过渡方式来缓冲预备新生的学习适应状况。第二,教学形式。改变学习内容的呈现方式,精心安排多种多样、富于变化的组织形式或教育方法,提高学生的参与性与体验性。第三,教学评价。对预备年级学生多采用积极的评价,会让他们有更多参与的兴致。
3、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
预备年级阶段可以教给学生的学习策略有:记忆方法(文科背诵,有学生前来咨询,怎么背就是记不住)、听课方法、课堂记笔记方法、预习与复习方法等;自我监控的有效手段,及时、经常、准确地对学习情况进行反馈,并将反馈运用于后续的学习等。
4、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按照学习过程的五大环节:预习、听课、复习、作业、评价,将良好的学习习惯细化列出,让学生进行自我核查,看看哪些自己做到了,哪些还没有做到,然后对照自己的实际情况,决策想要养成哪些学习习惯,制定自己的“学习习惯优化计划表”,作为之后一个学期的努力方向。
5、营造温馨的班级人际氛围
第一,班主任与学生建立积极的师生关系。班主任不仅要在新生中树立威信、权威感,更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包括对学生行为的评价、情绪反应和行为表现,以及平时与学生相处的点点滴滴,与学生建立良好的情感联结。
第二,帮助学生尽快与同伴建立感情联系。班主任抓准各种教育机会,比如班会、一次偶发事件等,鼓励学生与班级中的每一份子和谐相处,建立充满“友爱”的班集体,营造尊重、信任、关怀、温暖的人际气氛,为新生建立积极同伴关系的提供条件与土壤。
6、帮助学生建立自信
第一,不只看到学生的失败,更要看到学生的成功。我们应该注意到学生做到的部分,对于做了和做得好的地方给予肯定,然后再提及尚未完成或欠佳的部分,并且以确定学生有能力把那部分也做得好的态度说话。
第二,尊重学生的想法,让学生感到有地位,会使学生更易产生责任感和自律。让学生参与和支持班级中的各种事物是必要的,让他们去尝试、去突破。在参与过程中,学生的自信、自爱和自尊最容易培养出来,意识到自己能够做许多事情,甚至在某些事情上有超越同年龄人的能力。
(三)家长层面
班主任不妨之前与家长进行沟通,使家长对“孩子入学适应阶段”有一个大致认识,成为学校教育的有力补充。
(1)除去知识建设,要求家长更多关注心理建设。不过多对孩子进行负面情绪的暗示,如向孩子谈到中学很苦、中学老师很严厉等,还未进入学校,就已经打消了孩子的学习热情与兴趣。相反地,应向孩子进行中学生活的积极暗示,以向往的心情谈论中学生活,如活动更多,学到的知识更广泛,见到的人更多,会遇到更多挑战自己的事情或让自己成长的事情等。如果真的遇到事情难以解决,爸爸妈妈是自己坚强的后盾。
(2)做个有心人,善于观察。预备年级的孩子与小学时不同,他们不会完全对父母敞开心扉,即使遇到问题也没有意识主动寻求父母帮助。此时,就需要家长变被动为主动,去发现孩子身上的困扰,不要等孩子存在的问题已经很严重了才有所觉察,为时已晚。家长需做一位有心人,勤于观察孩子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倘若孩子最近有情绪、行为上的变化、波动,或者成绩起伏很大,这就是在向家长示警,孩子可能遇到了问题,家长需引起关注,向班主任转达,采取相应措施。
(3)家长不能片面追求孩子的学习成绩,更应关心孩子的学习过程。但关心过程不能只停留于检查作业是否按时完成、报名辅导班等阶段,父母要有意识地引导孩子良好的学习态度、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采取科学的学习方法、积极应对困难的方式等,比如与孩子共同制定作息时间表、共同反思考试挫折、寻找适合孩子的有效学习方法等,并在达成一些共识后,给予有效的监督。这些对于文化素养比较低的家长,可能比较难以实现,但至少要让家长认识到,不能仅根据孩子的成绩进行评价和判断,成绩不错时就采用物质奖励,成绩不理想时就训斥、责骂,影响孩子的学习积极性、自信等。更要让家长明白,孩子的学习不仅有学校的责任,家长也需担负起相应的义务,予以学校积极配合。